一品楼品凤楼网站论坛_全国空降约茶品茶,快餐200一次vx价格范围,炮约软件下载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各市造价动态 > 盐城

以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地位推进城乡建设标准化事业健康发展

【 信息发布时间:2005-11-29  阅读次数:我要打印】 【关闭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新的形势下,标准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基础工作,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使城乡建设标准化的发展有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
一、充分认识工程建设标准化的地位和作用
工程建设标准是为在工程建设领域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各类建设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验收、运营维护及管理等活动和结果需要协调统一的事项所制定的共同的、重复使用的技术依据和准则,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质量、环境和公众利益为核心,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最佳效率为目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标准化工作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过去的几年,国务院领导对标准化工作做了大量而具体的批示,如2001年,对推进城市节水治污工作,时任副总理温家宝批示:“首先要研究制定污水处理和回用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政策”;2003年9月,温家宝总理对“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事故反思”的批示:“建设部门都要从中吸取教训,尊重科学,严格执行经过论证的技术方案,严格执行各种规范和标准。”等等。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重视和期望,体现了在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工程建设标准化在政府宏观管理建设市场中的重要地位。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之点在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环境恶化、污染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低、能源紧缺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需要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根据我国技术发展现状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技术标准,提高我国技术标准的总体水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筑节能标准化工作由北向南逐步推进,目前,各气候区域的居住建筑已制定相关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也即将出台,将促进建筑节能工作的全面推进。《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系列标准的制定,为有效利用城市污水资源和像障污水处理的质量安全,提供了技术依据,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赞扬。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需要成千上万个标准对产品、工程、服务等送行规范。从工程建设来说,标准作为一项最基本的技术、经济规则,是判断建设各方责任主体行为,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有效发挥建设投资效益,处理各种工程事故,解决各类工程纠纷等的基本依据。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完善这些规则,并运用这些规则规范市场秩序。
3.应对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必须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毓适谐 ⒂行П;す谑谐?,用技术性措施促进出口,抑制不必要的产品进口,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发达国家纷纷以技术标准,尤其是涉及国家安全、人身健康、环境?;さ募际醣曜嘉谰荩捎糜杉际醴ü?、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设置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强化其经济和技术在国际中的竞争地位。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大力推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工作,提高我国的标准水平和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利用标准这个手段来合理地保护我国的正当目标。
4.政府职能转变客观要求强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政府部门真正履行起“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行政审批,规范建设活动,关键就是要加强行政立法和技术立法。法规和标准健全,大家都按标准办事,行政审批就可以减少,就能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督ㄉ柘钅考嗬砉娣丁贰ⅰ督ㄉ韫こ滔钅抗芾砉娣丁?、《建设项目总承包管理规范》、《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等标准的编制及实施,将原部分行政管理手段转化为技术手段,有效加强了市场监管力度,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5.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的根本保障离不开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工程建设的质量,涉及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没有标准就没有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强制性条文的规定都是用经验教训换来的。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备案、工程质量监督以及工程监理等,都离不开各类标准、规范和规程。近几年,通过加强加快建筑安全标准的编制与实施,如《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有效降低了安全事故,特别是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概率。
二、认清新形势 明确新要求
1.科学发展观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这一全面发展观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总体水平的提高上。好的质量离不开好的标准。
2.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客观要求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因此,标准化工作必须进一步拓展领域,更加注重健康安全、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公共交通、体育文化设施等的标准化建设。
3.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这就要求我们在城乡规划、小城镇建设、村镇房屋建设等方面扩大标准的覆盖面,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4.坚持以人为本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在城乡建设领域重点就是要加快“住与行”标准制修订步伐,努力填补事关健康与安全方面急需标准的空白,使标准化工作更多地贴近人民生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三、全面推进城乡建设标准化发展
目前,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的质量和技术水平已有了显著提高,在新一轮标准修订完成后,总体水平将达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工程建设技术发展水平,部分标准的技术水平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标准数量显著增加,总数超过3800多项(含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协会标准,其中我部批准的有600多项)。城乡规划、城镇建设、房屋建筑标准化工作更是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家标准100多项,行业标准250多项,产品标准近950项。这些标准基本覆盖了城乡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环节,对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抓好标准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此.在城乡标准化建设中要从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标准化的发展,构建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技术基础,填补城乡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标准空白,健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体系。例如,为贯彻“五个统筹”原则,更好地促进村镇建设事业的发展,已集中开展了一批村镇建设标准的编制工作;按照《城市道路与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要求,建设无障碍示范城(区)的工作已全面展开,为实现无障碍社会环境的建立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今后标准制订上,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进一步加快对节能省地建筑、节水与污水利用、环境卫生、城市建设信息化以及涉及人民健康安全的标准制订工作,突出市场急需、企业急需、政府急需。
(1)进一步完善节能、节水、节地和治污标准化工作。我国建筑能耗已占能源总消耗量近30%,推进建筑节能标准化是当务之急。目前,虽已编制建筑节能工程标准8项、产品标准25项,但在体系的完整性上、节能指标的设定上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实施监督的措施力度还不够。对污水再生利用、供水管网漏损控制、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等今后应加大标准的实施力度。
(2)加强环境卫生领域标准化建设,实现城市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按照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体系,已编制了生活垃圾堆肥、卫生填埋、焚烧等系列标准,但仍有18项标准需要编制。
(3)大力推进建设领域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建设领域信息化既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事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全面实现建设行业的信息化,必须迅速建立比较完善的建设行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标准体系。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设行业,目前的信息化水平仅处于初步应用阶段,城乡规划、城镇建设、房屋建筑领域信息标准化工作任重而道远。
(4)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具体体现。对城镇燃气安全、地铁施工运行安全及统筹城乡安全监督方面应加强标准的编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2.着力实现标准的跨越式发展。城乡规划、城镇建设、房屋建筑的工程标准和工业产品标准,涉及建设部工作范围的各个领域.目前各领域标准工作发展不平衡。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加大改革力度,缩小差距,实现标准的跨越式发展。一是对现有的标准和正在制定的标准进行清理整顿,对过时的、陈旧的标准予以废止,对落后的标准在短时期内抓紧修订完成,加快标准的更新速度。二是解决好标准市场适应性的问题,建立起公开透明的标准制修订管理模式,提高标准制修订的有效性。三是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力度。
3.做好标准化发展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一是为技术控制体制的改革做好理论研究。世界上各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控制体制已趋同于一种基本模式——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技术法规是对涉及安全、卫生、环保、节能等事项提出强制性技术要求,技术标准都属于自愿采用。在结合我国工程建设实际的基础上,对技术法规的制修订、管理、发布及其主要内容,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的实旌监督等进行充分研究,同时做好技术法规的试编制工作。二是研究建立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及其推行体系,不断修订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使其真正发挥有利于满足新技术的发展及推广,优化结构,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标准化效果的作用。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