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发布时间:2008-04-08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理念创新必须重新认知城市生态关系,而规划方法创新是通向人居理想的必由之路……
深刻理解《城乡规划法》的立法意图,通过以规划为龙头的一系列相关手段,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未来五到十年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领域之一。
《城乡规划法》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关于城市、镇总体规划中“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的内容。
《城乡规划法》与《城市规划法》比较,有很多内容值得大书特书,但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十七条提出的关于城市、镇总体规划中“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的划定。
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速度引起世界瞩目的同时,我们日趋严峻的人居环境和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吸引世界的关注。
城市来自自然,但随着城市工业迅猛发展,城市离自然越来越远。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和城市类型(基于功能分化)的迅速增加,城市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的扩展过程成为自然环境变为人工环境的过程,城市成为人类改造自然最为彻底的地方,城市发展对环境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得到关注。重新认知城市生态关系引发理念创新,而规划方法、建设方法和工程措施的创新更成为通向理想城市的必由之路。特别是随着城市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城市的认识轮廓越来越清晰,城市生态学理论的应用逐步得以普及。
人们不再仅仅对城市环境污染进行谴责,而是将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社会行为融为一体,从一个个居民小区、一座座单元住宅的生态规划、设计与管理做起,从保护一条条小河、一座座小山、一棵棵小树小草、一片片生境开始,尊重自然,?;ぷ匀唬】赡芗跎俣宰匀坏娜哦?,或者以仿效自然的方式,用生态工程从源头生态建设和过程生态控制着手,为自己营建健康适宜的栖息环境?!冻窍绻婊ā饭赜凇敖?、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的提法就是这些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提炼与总结。
如果剔除部门利益的干扰,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可以把生态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诚如此,城市的理性发展有望达成。
从斯德哥尔摩的人类环境宣言到里约热内卢的21世纪议程,人类对自身命运的认识实现了一个从消极的环境保护到积极的生态建设,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从预警性的环境运动到自觉的社会行动的质的飞跃。伴随工业化而来的快速城市化催生了生态学对城市环境的关注,特别是快速发展时期出现的城市环境恶化召唤着生态学家为城市发展献计献策,生态规划就是一个很好例证。
目前,与生态规划有关的概念有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生态镇、生态村、生态园区等,而生态规划又至少与五个层次的规划有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其中最具有理念创新意义的是主体功能区规划,它是建立在生态区划理论基础上的全国范围的生态评估和建设安排。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生态环境专项规划最接近城市发展实践,但它注重城市公共绿地、园林绿化等人工生态建设,对大环境的关注不足。而生态规划,包括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生态镇、生态村规划,由于缺乏法律和实施机制保障,在实施中常常遇到两难的尴尬。
如果剔除部门利益的干扰,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可以把生态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依据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态关系梳理清楚,最后用城市规划的强制性和灵活性去体现,实现生态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有机衔接,这样,城市的理性发展是有望达成的。美国的精明增长和我国的科学发展观都是期望这样的发展结果。
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展开,城市规划要研究生态规划的本质要义:尊重自然,尽量减少对原生境的扰动,必要时实施生态措施;生态规划要研究城市规划已有的生态意识和生态学理念的准确切入点。
城市规划强调以人为本,但实践中也出现了忘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根本目的而盲目追求土地开发利益的倾向,城市规划成为短期逐利行为的帮凶,这是《城乡规划法》将要着力纠正的问题。
仔细分析城市规划的各个层次和阶段,城市规划对经济和社会生态的关注是充分的,如传承历史文脉和地区文化特性,城市规划中的历史文化名城?;す婊拖喙毓婊级源烁枇顺浞盅芯亢吐涫?,并将这些理念从城市扩展到乡镇和村落。但城市规划中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多停留在景观和环境?;げ忝妫缍越ㄖ鼙叩穆袒ㄉ韪枇私隙喙刈?,景观设计中虽然强调对诸要素的考虑放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前提下,也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但主要强调绿化的景观效果。
从另一个角度看,城市规划强调以人为本,但实践中也出现了忘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求的根本目的而盲目追求土地开发利益的倾向,而且城市规划成为这样的短期逐利行为的帮凶,使区域生态承载能力超负荷运转。另外,城市盲目地陶醉于单纯地利用现代技术或建筑艺术创造“奇、大、怪”建筑或构筑物,使城市人居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负面影响,造成人们在收获财富的同时损害了身心健康。
针对传统从建设用地入手的城市规划所出现的诸多弊端,从非建设用地入手的新的城市规划方法是对传统城市规划方法一个强有力的补充,是缓解传统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矛盾的一种全新而有效的尝试。正是在这样的尝试中创出了“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的概念和思路。
传统城市规划方法从人口预测入手,根据建设用地标准估算建设用地规模。而一些大城市如北京的总体规划(1992版)刚经国务院批准,城市用地规模就已经突破,而且经常出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程度低、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因此,针对传统从建设用地入手的城市规划所出现的诸多弊端,从非建设用地入手的城市规划是对传统城市规划方法的一个强有力的补充,是缓解传统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矛盾的一种全新而有效的尝试,正是在这样的尝试中创出了“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的概念和思路。
从非建设用地入手进行城市规划,就是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ふ庑┳匀蛔试匆?,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了规划师与决策者们从“想建什么”到“不该建什么”的思维模式的转变,使得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得以保障,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体方法在北京和广州都有应用,主要是在地面考查和认识地物的基础上,对处理过的卫星图像进行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自动解译,按照一定的土地分类标准得出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图,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利用类型相同的土地进行叠加计算,得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叠加图,根据相关法规对各类土地利用限制条件进行分析,得出区域生态敏感性分析图谱。在此基础上将城市发展的硬约束固化在土地上,尽可能全面涵盖和明确城市非建设用地的范围及其具体要求,进而得出建设用地的最高阈值,反推有限土地可以承载的人口规模,然后通过常规的城市规划方法具体落实到地块,细化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程度。这种方法在广州番禺区的应用效果很好,北京推出的《限建区规划》也是这种方法利用的成果集成。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也是生态的世纪。城市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结合势在必行。落实《城乡规划法》,生态学理念的培养和新的规划方法的引入至关重要?!冻窍绻婊ā钒选敖?、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作为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就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