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发布时间:2008-06-18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一、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增强抗震防灾意识,是提高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的重要基础。
地震是威胁人类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国内外历次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建设工程被破坏造成的。在历次地震后,凡是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规范和施工规程建造的房屋建筑均经受了地震灾害的考验。由此可见,工程抗震设防虽然不能防止地震灾害的发生,但做好工程抗震设防工作,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地震灾害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目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地震的突发性和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存在侥幸心理和短期行为,平时对抗震防灾工作不够重视。部分业主只注意赶工期、省投资,而不重视抗震设防;少数建筑企业走向市场后,片面追求利润,忽略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有的工程技术人员抗震设防的技术水平还不能适应需要。这些问题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严格执法,加强对新建工程抗震设防和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监督检查,是提高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的重要举措。
新建工程抗震设防管理不仅是抗震防灾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从对地震震害分析来看,建筑物的破坏大多是由于勘察选址不准确、工程结构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低劣、材料和设备不合格等因素造成的。因此,抗震设防监管工作要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首先,要从源头上把住工程抗震设防质量关。实践证明,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度是从源头上保证工程抗震设防质量关的重要手段。要继续加强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工作,将工程抗震的设计审查和施工图设计审查结合进行。加强工程勘察成果报告的监督管理,务必把工程勘察成果作为施工图设计审查的前置条件,以确保工程地基基础的安全。要扩大抗震设防审查的范围,将城市市政工程、燃气工程、地铁隧道等工程纳入施工图设计审查范围。要坚持组织专家委对施工图审查机构的调审,确保施工图审查的质量;继续强化超限高层建筑的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第二,坚持把抗震设防管理工作落实到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不仅从勘察、设计、施工图审查,而且要从项目的规划、施工、监理、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强化工程抗震防灾工作责任制,依法把抗震防灾各项工作落实到人。项目业主、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质量监督等单位包括行政管理单位都要明确责任,落实责任制。对不执行抗震防灾和工程建设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进一步规范对开发区、新区、工业园、城乡结合部等“特殊区域”内建设项目抗震设防的管理,力争做到抗震设防不留盲区,不留死角,对其中一切违法违规行为,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其责任。
三、突出重点,扎实开展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及实施,做好村镇建设抗震防灾工作,是提高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的重要环节。
编制和实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是指导城市抗震防灾工作和从源头上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措施,也是提高现代化城市综合抗震防灾能力的有效手段。抗震设防区的城市在编制或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应同时编制或修订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一并审批并组织实施。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进行建设项目选址和规划审查时,应切实按照抗震专项规划和设防区关于场地划分、土地利用、城市改造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把抗震防灾作为项目审查的重要内容。新建工程不得建在危险地段,重大建设工程和各类生命线工程应避开不利地段,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不得建在市区,已建的应逐步迁出。重大工程项目和容易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项目要严格按照《防震减灾法》进行场地安全性评估,不得任意扩大范围。已经完成抗震规划编制的城市,要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抓好抗震防灾规划的修订工作。
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近年来投资规模增大,建设工程的数量增加,社会资产总量增长较快,?;づ┐?、小城镇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任务日益艰巨。但村镇建设过程中,房屋抗震防灾能力薄弱。因此,必须加大村镇建设抗震防灾工作的管理力度。首先在编制村镇总体规划时增加抗震防灾的内容,有条件的村镇可编制抗震防灾专业规划。第二,将村镇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公共建筑、中小学校、乡镇企业及三层以上的房屋工程作为抗震设防的重点,严格按照现行的工程建设标准规范进行设计、施工。第三,加强对农房建设的技术指导,使农村抗震设防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对少数经济欠发达地区,应由地方因地制宜提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抗震防灾措施。
四、加大投入,加强抗震设防新技术开发应用和现有工程抗震鉴定加固工作,是提高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的重要保障。
从目前的抗震措施来看,主要是保证工程结构的抗震性能,达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的防御目标。由于地震本身的不确定性,建筑物本身与建筑物内部设备、设施抗震性能的不一致性,加上抗震措施投入多、成本高等困难和矛盾,目前采取的一些抗震措施和方法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要求不能完全相适应。为此,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加大研究开发抗震设防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成果。要加大抗震科研经费的投入,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设计单位的人才、技术优势,总结最新科研成果、震害经验,积极开展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体系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同时,加强生命线工程的抗震减灾技术研究,建设数字化的城市抗震防灾网络。处于抗震设防区的城市要建立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以提高城市抗震救灾的快速反应和应急救灾能力。要进一步加强抗震新技术应用的管理工作,未经抗震性能鉴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体系不得应用于抗震设防区的建设工程。
由于历史原因和经费投入不足,目前一些地方已建的建(构)筑物可能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对此,必须进行抗震加固??拐鸺庸痰闹氐闶巧吖こ獭⑽奈锕偶!⒀?、居民住房、重点防御区、易产生次生灾害工程以及其它重要建筑物和构筑物等。各地应对当地已建的建(构)筑物进行分析研究,组织专家进行抗震鉴定。经抗震鉴定无加固价值的,应在城市建设和改造中逐步拆除。经抗震鉴定必须进行加固的,遵循“三个结合”的原则,即加固与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相结合,加固与维修改造相结合,加固经费由产权单位、社会投入和财政支持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出科学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加固计划并监督实施,确保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