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楼品凤楼网站论坛_全国空降约茶品茶,快餐200一次vx价格范围,炮约软件下载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各市造价动态 > 盐城

推广节能灯具 市场尚需规范

【 信息发布时间:2008-07-24  阅读次数:我要打印】 【关闭

 近日,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本市生产销售的自镇流荧光灯(俗称节能灯)进行抽样检查。抽样结果表明,54批次产品中有36批次产品合格,抽样合格率仅为66.7%。虽然这个数字与去年相比略有提高,但是总体情况仍不容乐观。

  事实上,上海市场上的节能灯的质量在全国已经算比较好了。在我国一些省份,节能灯产品质量合格率甚至不足50%%。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作为节能灯具的出口大国,其灯具占到80%%的市场份额,出口的产品一直以其物美价廉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同一国家的节能灯,为什么在国内外市场上的表现竟有如此大的差别?这不得不引起笔者的深思。

    两个市场两种质量

  一直以来,节能灯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国出口欧美等国的节能灯质量过硬,获得当地消费者的认可。这和出口国节能灯具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力度有关。以美国为例,其对进口的节能灯具的性能要求上很高,制定了安全和能效的各项指标,而且每隔一段时间还会对标准进行修订,使其与技术发展同步。如近期美国正在拟修订通用荧光灯和反射型白炽灯的节能标准及测试方法。中国出口的节能灯产品性价比高,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占领大量的市场份额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与美国的高门槛、高标准的情况相比,我国节能灯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据业内人士介绍,如果生产的节能灯仅仅满足点亮的要求,那么企业只需投资1万~3万元。但是优质产品或者是质量合格产品对技术的要求还是很高的,一些企业在技术和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进入市场,其产品质量自然就要大打折扣。

  在市场准入比较宽松的情况下,国家对节能灯市场的监管只能通过产品认证、产品质量检测来实现。在节能灯认证环节,存在着认证和生产“两张皮”的现象,一部分企业在获得认证后,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私自降低产品规格;在质量检测方面,一般由工商管理部门对流通领域的产品进行抽检,质检部门对生产领域的产品进行抽查。工商部门在对流通领域的产品进行检查时,往往会出现一种情况:不合格产品是“冒牌货”。一些小作坊仿冒名牌产品,贴着大品牌的商标生产出了不合格的产品,小作坊“赚一票”后走人,工商部门查出了不合格产品,找不到生产企业,难以进行有效处罚。而那些小作坊换个地点、换个标牌就又开始进行生产。质检部门在抽检时也是困难重重,电光源质量监督中心有关人士介绍,在检查时,有些企业以产品全都是对外出口为由,或采取临时关闭库房等各种方式逃避检查。凡此种种,都导致了国内节能灯市场上的产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国内市场尚不成熟

  同很多家电行业100%%的抽查合格率相比,节能灯具市场的确有些相形见绌。中国照明协会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国内的节能灯市场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行业内企业过多,存在着大量不规范的小企业,他们资金有限,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往往压低原材料价格,比如采用普通卤粉管代替三基色荧光管生产节能灯,会影响节能灯的质量和寿命。而这些产品上市之后,也给行业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首先,我国节能灯消费市场不成熟,消费者对节能灯的认识还不深入,往往会选择价位较低的节能产品。这样,一些生产优质产品的企业由于其产品价位较高,在国内市场上难以打开局面、占有理想的市场份额。因此,很多大型企业放弃国内市场,将其90%以上的产品销往国外。而充斥在国内市场的小企业在管理水平、技术条件、硬件设备、人员能力、营销理念等各方面与大型企业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国内节能灯产品的质量让人担忧。

  此外,大企业瞄准国外市场,国内市场上缺乏知名品牌,劣质节能灯占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严重地影响了节能灯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很难让他们对国内节能灯建立信心,这无疑会对优质产品造成很大冲击。很多用户买回节能灯后,发现寿命短、色衰严重,对节能灯产生了怀疑,极大地影响了节能灯具在我国的推广和普及。

    政策引导规范市场

  去年年底,国家出台了《高效照明产品推广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今年4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启动了首批高效照明产品的推广活动,5000万只高效照明产品获得财政补贴。随后,在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掀起了一股推广节能灯具的推广高潮。业内人士认为,以政府采购的方式推行节能灯具,一方面可以使普通消费者用低价购买到节能灯具,增强了消费者对节能灯的认知度,一旦形成购买习惯,有利于节能灯的推广和普及;另一方面,由于中标的产品多为知名厂家的优质产品,对于规范市场、推广优质产品具有重要意义。专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政府采购力度,给予企业相关的税收和财政政策支持,激励其良性发展。除此之外,有关部门要起草规定,共同规范节能产品市场。质量监督局、认证中心、科研院所等相关机构应该对节能产品的质量进行检测,统一标准。

  最近一段时间,节能灯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国外也加大了对进口节能灯产品的贸易壁垒。在此背景下,很多企业纷纷把目光转回国内市场,这为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完善节能灯具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专家建议政府应该进一步规范认证,将一些推荐性标准和节能认证上升为强制性标准和强制认证。另外,业内人士认为,应加强照明产品的科技攻关,逐步引导企业形成规?;?、自动化生产。行业内的企业形成了产业规模,市场完成了优胜劣汰,行业的成熟也就指日可待。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