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发布时间:2009-03-20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老村改造,村民意愿能否成为原动力?
阳春三月,阳光下的江苏省常熟市上场村,村头的河塘清澈见底;硬化的乡间小路,蜿蜒曲折,缠绕着一座座白墙灰瓦的老屋,展现着上场村百年来的肌理。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的苏大妈,习惯于午饭后在家门口的老樟树下坐一坐。像苏大妈这般年纪的人,最能感受新农村建设的真正含义。她用浓重的常熟话说:“新农村建设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拆掉乱建的,搬掉乱占的,把卫生搞好,污水有地方流,就行啦?!?
走家串户摸清村民想什么
上场村位于常熟市虞山脚下,有85户村民,是国营常熟市虞山林场管辖的一个百年老村。他们仅用了7个月的时间,就颠覆了上场村“车不能进,人不能行”的脏乱差历史,通过了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验收。诀窍在哪里?林场党委书记张正明一语中的:按照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给村民想要的实惠。
早在上场村改造动议之初,林场党委就明确提出,老村改造,要先摸清村民在想什么。为此,林场党委专门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多次深入到每一户村民家中,倾听村民的想法,了解村民的利益诉求,向村民宣传:新农村建设就是让村民享受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让村民得实惠。
调查中,村民们道出了自己的担心:你们是不是又在“刮风”,风过去了,谁家先动谁吃亏?村民们提出了自己的坚守:不管怎么改,不能动我们的老宅,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性!村民们也说出了自己的期盼:街道整洁了,荷塘不臭了,我们当然欢迎!
村民意愿置换成改造的原动力
村民的意愿,就是改造的依据。虞山林场在上场村改造的规划目标中明确提出:不搞大拆大建、推倒重来,不动老宅基地,不填河塘,不砍树木,不刻意取直道路;体现农村的自然性、空间性、传统性和休闲性等基本功能,不改变村民的生活习惯。改造内容包括:环境美化、河水净化、道路硬化、闲地绿化、墙面白化,建设停车场、活动室、扶贫房,生活污水雨水分流等等。
尽管前景美好,但占地为主的观念根深蒂固,村民们还是犹犹豫豫。面对此情,林场党委决定,样板引路,做通一户工作改造一户,让样板变为村民自觉参与改造的动力,决不强拆村民一砖一瓦。
关键时刻,老党员、村民许伟良提出先从他家开始。紧跟着,两位村民小组长也主动清除自家的违建违占物。同时,他们启动了为村里困难户翻建老房计划。
村民看到这不是“刮风”,感到这是实实在在地为村民办事。几户改造后的村民家,房墙变白了,门口的路硬化了,空地种上了花草,污水管道接到了厨房、厕所,老宅四周整洁的环境与改造前后有着天壤之别。村民们开始动心了,纷纷找到领导小组,要求先从自己家整起。在两位村民小组长的带领下,30多个村民自发组织起一个互助队,只要村里有需要清理的地方,互助队就前去帮助。由此,上场村改造形成了由村民不理解到理解,由犹豫不决到积极参与的新局面。
村庄改造焕发出一片新民风
上场村改造,从去年4月开始,仅用了7个月就打了个翻身仗,完成了规划目标。眼下,村里的道路全部硬化,房前屋后的杂物全部清理干净,各类违章建筑全部自愿拆除,污水雨水全部分流,8个封闭式无动力污水处理池,无需日后运转资金,就能保障全村的空气清新、污水处理无害化。村头的河塘可以淘菜洗衣,村头的休闲健身场已经使用。村民徐大妈说:“过去都想往城里跑,现在,外面再好也不愿意离开这里了?!?
更重要的是,村庄整治,焕发出一片新民风。过去,村民饭后茶余,不是张家长就是李家短,相互议论;现在,村民闲来无事,不是去村头的休闲场、篮球场健身,就是到活动室下棋唱歌。过去,邻里之间,因为搭建占地大动干戈,十几年不相往来;现在,一家有难,全村帮忙,举手投足间恩仇泯尽。过去,林场的干部进村办事,无人理睬,甚至风凉话不断;现在,林场干部走在村里,村民们都是热情相迎。
为了?;ど铣〈宓母脑斐晒謇锘勾闯隽舜迕褡怨艿某ばЩ?。全村投票选出两个村民小组长,分片管理。每户房前屋后的卫生、绿地、树木自家包干负责,林场每月补贴每户20元管理费。全村每年评选一次文明户,获奖家庭奖励500元。家家争创文明户,在上场村已经蔚然成风。
记者了解到,上场村改造没花国家一分钱,不用村民出一分钱,改造资金来源于虞山林场近几年开展多种经营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用林场张书记的话说,投资500多万元,反哺新农村建设,值!